在传统文化里,秋的意味比较深远,它既是丰收,又是多愁。立秋最广为流传的风俗就是贴秋膘——夏天吃不好,身体消瘦,需要囤积些脂肪过冬。大概古人深谙生活不易,创造机会让自己放肆吃喝,做一天快乐肥宅。
初白、小米|文
开开心心地做个吃瓜群众
如果今天晚上不下雨且空气质量比较好的话,你可以试着找找北斗七星。
此时,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,古人称之为“申”的方向。如果你有幸找到,恭喜你,你离夜观天象神机妙算又近了一步。
如果你今天看到有人抱着一片西瓜,煞有介事地啃出“立秋”两个字,不要奇怪,他只是在啃秋瓜。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镯除暑气和避免痢疾等疫病。
这一风俗也叫“啃秋”或“咬秋”,源于古代“秋报”祭祀之礼。
北京的习俗是立秋当天早晨吃甜瓜,晚上吃西瓜。江苏各地立秋时刻吃西瓜咬秋,认为可以防治生秋痒子。
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,但咬秋咬的是西瓜,并且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。清朝张烹《津门杂记·岁时风俗》记载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‘咬秋’,可免腹泻。”
在上海郊区农村,咬秋这个习俗变成了向亲友邻舍馈赠西瓜。平素吃的都是自家所种之瓜,这天必须吃亲友送来的瓜,除调换口味外,主要是通过互相品尝,发现良种,交流改进种植技术。
如果你看到两个人肩抗着一杆大木称,下面悬一个竹筐,孩子就坐在筐里称体重。也不要奇怪,这叫“称人”。
在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在立秋这一天,人们要称量体重,并将称得的体重与立夏时称得的体重相比较,看看经过了一个夏天人们是瘦了还是胖了。
体重轻了叫“苦夏”,所以瘦了就要补,于是立秋称人也是秋天开始“贴秋膘”的一个信号。
相比活泼有趣的民间风俗,宋代宫廷过立秋更有浪漫情怀。
宋时立秋,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。”奏毕,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,以寓报秋之意。
在古代,是一个特有仪式感的事儿?
相比立春,立秋被现代人重视的程度弱一些,但在古代,它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节点。它和立春一起被确定的。
明代学者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里记载,上古时代,人们已经将自然时间分为四时和八节了。四时好理解,就是春夏秋冬。
八节是啥呢?指的是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这八个节气。从日夜长短的角度来看,就是日最长、夜最长、日夜平分以及四个季节的开始。
这是谁提出来的呢?老顾认为是淮阳太昊陵里躺着的那位人文初祖。他说,伏羲他老人家创制了八卦图,又区分出八个节气,从而教化百姓不违农时。
还有一种说法,西周初年,周公在洛阳拿着小棍观测日影,初步初步敲定了“二至”和“二分”的日期。
在此基础上,到了春秋战国,滑县老乡吕不韦主持编纂的《吕氏春秋》里,已出现“立春”、“始雨水”、“日夜分”、“立夏”、“日长至”、“小暑至”(小暑)、“立秋”、等13个节气的名称。
太初元年(公元前 104年),汉武帝制定太初历,二十四节气逐渐成为标准的自然时间。这些节气之中,有的逐渐演变成为节日,如立春、清明等。
按照字面来解释,“立”是“开始”;所以,立秋春意味着暑热退去,秋天将要到来。季节转换在现代人看来在平常不过,都是地球公转造成的。
但在遥远的周朝,逢立秋那日,天子要一本正经地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都城西郊迎秋,举行祭祀仪式。
在仪式感这方面,汉明帝更是做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除了要率领文武百官在洛阳西郊迎秋外,他老人家还下了规定:所有人穿白色衣服,马车上套上白布,旗子也用白色。
虽说场面有点瘆人,但足以证明,古人对立秋足够重视。
北方人贴秋膘还是吃饺子!
脱离农耕时代之后,人们对节气的重视程度,远远没有以前伴随着土地,靠天吃饭时那么大了。
北方人对立秋的重视程度,主要体现在吃上。
贴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,一直延续至今,首选吃肉,以肉贴膘。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炖肉,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红焖肉,还有炖鸡、炖鸭、红烧鱼等。根据老北京的习俗说法,立秋当天要多吃肉,储存下足够的资本用以过冬。
在山东,立秋的风俗是包饺子,老百姓都称之为“咬秋”。
立秋当天,年纪稍大的人会在堂屋正中,供一只盛满五谷杂粮的碗,上面插上三炷香,祈求“立秋”过后五谷丰登。
而大多数人家会在立秋时刻过后,剁肉馅包饺子,全家人围在一起“咬秋”。
在东北有句俗语:坐子不如躺着,好吃不如饺子。东北这时候吃饺子叫“抢秋膘”。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,秋天就能体格健壮,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。
有意思的是,随着减肥的热潮,女孩子都很珍惜“苦夏”带来的成果,也希望在立秋吃饺子的时候被别人多抢走几个饺子,这预示着减肥成果会一直保持到冬天,不再发福。
沈阳立秋当然要“抢秋膘”包饺子,沈阳人自古就有好吃的习惯,并且是什么季节吃什么,在这方面东北的沈阳人特别的在意和讲究。
比如说立春那天吃春饼;头伏饺子二伏那天煮面条;端午时节包粽子;立秋包饺子。
山东莱西一带立秋日民间也吃饺子,有“立秋的饺子入伏面,吃了哽天不出汗”之说。
另外,还有一些地方有着地域独特的贴秋膘习俗。比如山东莱西地区也流行立秋吃“渣”,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,并有“吃了立秋的渣,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”的俗语。
浙江一带流行食秋桃,吃完把核留起来,等到除夕当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,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。
广东的习俗则是要吃点叉烧肉;四川流行喝“立秋水”,即在立秋正刻,全家老小各饮一杯,据说可消除积暑,秋来不闹肚子。
而立秋对一些地方来说,意味着忙碌的开始。
延津县僧固乡德士村,是河南蟋蟀交易市场的发源地,号称“河南第一虫交易大市场。自1997年村民老董的蟋蟀在上海赢得冠军后,这里蟋蟀名声大振,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“蟋友”来此收购。
立秋,河南新乡延津蛐蛐交易市场也火爆了起来,市场上人头攒动,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人,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板商家聚集在此,只为能淘到一只心怡的蛐蛐。
每年差不多从立秋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,就会有人毫不吝啬地投入精力和财富到搜寻蟋蟀(俗名蛐蛐)的工作中,为的是从这种仅能存活百天左右的昆虫中,挑选出更能“战斗”的佼佼者。
一般来说,斗蛐蛐的过程最长不会超过半个小时。巴掌大小、材质不一的圆钵是它们的战场,对垒的双方在斗草的撩拨下周旋,瞄准时机跳将上去狠咬一口。
为了这近乎电光火石间的较量,不少蛐蛐玩家们要在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远赴异乡,在田间地头大路边呆上个把月,风吹日晒,从“撬子手”或者二道贩子那里,花费不菲的金钱将优质的蛐蛐收入囊中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号外号外
我们终终终终终于又要招聘了!
如果你
渴望深入发掘和传播河南文化
如果你
对于文字创作有着独到的触感和坚持
如果你
能够360度无死角玩转微博抖音公众号
或者你
只是单纯地渴望有一个平台来施展自己
无处安放的才华
那么 我们诚挚地欢迎你加入豫记
招聘岗位:
内容主笔、新媒体运营、内容实习生、新媒体运营实习生
薪资面议
简历投递邮箱:
yujimedia@163.com
(邮件标题:应聘+岗位+姓名)
温馨提示:随件附寄个人作品效果更佳
欢 迎 投 稿
邮箱 yujimedia@163.com
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
商务合作请加微信:salome1203